《东北财经大学 管理学 新版卢昌崇主编 84讲 国家级精品 视频教程》

这门课程价格:40元 ★★★本站引入ai智能pdf转ppt功能,课程标题上,标带课件,这种是pdf课件,可免费提供pdf转PPT,转完后可以编辑修改,精准度很高

★★★课程标题带ppt的,这是原始ppt ,可以直接编辑使用

★★★什么都不标的,就是纯视频,学校没给课件

★★★重磅!!!自学社 技术升级,所有学校没提供课件的视频,现在都可以提取ppt (word或者excle),排版和原视频一样,汉字、字母、符号、等等可以编辑,方便老师和同学们整理内容,此服务是单独收费,1-30个视频课程加20元,31-60个视频35元,量大优惠. 也可以来视频帮忙提取。

-->-->-->★如果网站里没有您要的课程,加微信可以单独给您找
-->-->-->★诚信经营16年,有任何需求可以加微信沟通

课程大小:8.70G
课程格式:avi格式 
!!加微信 83162582 有特价!!
客服电话: 18947115243(唯一)
自学社社长: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83162582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125212385
淘宝客服:点我咨询自学天堂

★★★16年淘宝双皇冠99.9%好评店:http://shop57589855.taobao.com/★  

  • -->-->-->说明:试看 课程 加微.信125212385 或者1418144 直接搜索数字就可以,加微.信都是特价
  • -->-->-->说明:试看 课程 加微.信125212385 或者1418144 直接搜索数字就可以,加微.信都是特价

视频介绍 [复制本页地址介绍给朋友~]

 教材:

 
《管理学》,卢昌崇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理解管理的性质和作用;阐述管理的职能及其各职能之间的关系;识别管理者的角色及其类型;阐述管理者应该具有的管理技能;分析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的差异。 
 
第一节 管理
一、管理的含义
(一)什么是管理
(二)为什么要管理
二、管理的特性
(一) 管理的二重性
1.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科学性和艺术性
(二) 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三) 管理活动离不开组织
(四) 管理是一项创新性活动
三、管理的职能
(一) 计划职能
(二) 组织职能
(三) 领导职能
(四) 控制职能
(五) 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者及其技能
一、管理者的分类
(一) 管理层次
(二) 管理者的领域
二、管理者的角色
(一)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二)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三)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三、管理者的技能
(一) 技术技能
(二) 人际关系技能
(三) 概念技能
四、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第一章考核要求
 
识记: 管理;管理者。
领会: 1、管理的特征;2、管理的性质和作用;3、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简单应用:1、管理者的角色;2、管理者的类型;3、管理者的技能。
综合应用:1、辨析管理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关系;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3、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阐述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观点;描述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 
 
第一节 早期的管理思想
一、古代管理思想
(一) 外国古代管理思想
(二)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二、近代的管理思想
(一) 外国近代的管理思想
(二) 中国近代的管理思想
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
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三、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四、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第三节 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
一、人际关系学说
(一) 霍桑实验
(二)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评价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
二、社会系统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系统管理学派
五、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六、经验主义学派
七、管理科学学派
八、经理角色学派
九、人际关系学派
十、群体行为学派
十一、 权变理论学派
第五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
一、企业再造
二、学习型组织
三、虚拟组织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 
 
第二章考核要求
识记: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虚拟组织。
领会:1、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3、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
简单应用:1、了解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管理学的理解;2、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
综合应用:企业再造和学习型组织。
 
 
第三章 管理与社会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了解管理的全球化以及跨国管理与国内管理的差异;了解文化对管理的影响和跨文化管理;阐述社会义务、社会响应、社会责任;掌握利益相关者管理。 
 
第一节 管理与环境 
一、组织与环境: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二、外部环境构成:PESTIN分析
(一) 政治与法律环境
(二) 经济环境
(三) 社会文化环境
(四) 技术环境
(五) 国际环境
(六) 自然环境
三、组织外部环境的特性及其评估
(一)组织外部环境的特性
(二)组织外部环境的评估
四、管理的万能论与象征论
第二节 管理与全球化
一、管理的全球观
(一)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二) 四种管理的全球观
二、组织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一) 出口阶段
(二) 非股权投资阶段
(三) 股权投资阶段
三、跨国管理与国内管理的差异
第三节 管理与文化
一、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一)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二) 文化的无意识
(三) 文化影响管理决策
二、跨文化管理
第四节 组织社会责任
一、社会义务、社会响应、社会责任
二、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一) 四种观点的争论
(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遵循的原则
三、利益相关者管理
(一) 利益相关者分类
(二) 利益相关者管理 
 
第三章考核要求
识记: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社会义务;社会响应;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
领会:1、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2、跨国管理与国内管理的差异;3、管理的万能论与象征论。
简单应用:1、组织国际化的三个阶段;2、跨文化管理。
综合应用:1、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2、利益相关者管理。 
 
第二篇 计划
 
第四章 计划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和作用;解释影响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识别各种不同形式的计划;掌握计划工作的步骤;阐述目标管理的特征和基本活动过程;了解计划工作的各种方法。 
 
第一节 计划工作的含义和作用
一、计划与计划工作的含义
二、计划工作的作用
第二节计划工作的类型和程序
一、计划工作的类型
(一)按计划的广度,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二)按计划的明确程度,分为指导性计划和具体计划
(三)按组织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计划、中层管理计划和基层管理计划
(四)按组织职能,分为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财务计划
(五)按计划的内容,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六)按计划的期限,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七)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预算
二、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
(一) 组织层次
(二) 组织的生命周期
(三) 组织文化
(四) 环境的波动性
三、计划工作的程序
(一) 估量机会
(二) 确定目标
(三) 确定前提条件
(四) 确定备选方案
(五) 评价备选方案
(六) 选择方案
(七) 制定派生计划
(八) 编制预算
第三节目标与目标管理
一、目标的类型
二、目标管理
(一) 目标管理的含义
(二) 目标管理的特点
(三) 目标管理的过程与步骤
(四) 目标管理的缺陷
第四节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一、预测
二、滚动计划方法
三、甘特图
四、排队论 
 
第四章考核要求
 
识记:计划; 计划工作;目标管理。
领会:1、计划工作的特征和作用;2、计划的表现形式。
简单应用:1、计划的方法;2、计划工作的程序;3、目标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综合应用:1、分析影响计划工作的权变因素;4、目标管理的基本活动过程。 
 
第五章 决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决策的概念和特征;描述微观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预测的内容;了解影响预测准确度的因素;阐述预测和决策的各种类型;掌握各种预测和决策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节 决策的普遍性
一、什么是决策
二、决策的普遍性
第二节 决策的程序
一、识别问题
二、确定决策标准
三、给每个标准分配权重
四、拟定备选方案
五、比较备选方案
六、选择方案
七、实施方案
八、评价决策效果
第三节 决策的类型
一、经营决策、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
二、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三、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
四、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五、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六、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七、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
第四节 决策的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一) 德尔菲法
(二) 头脑风暴法
(三) 电子会议
二、定量决策方法
(一) 决策树分析法
(二) 优选理论 
 
第五章考核要求
识记:决策;德尔菲法;满意原则。
领会:1、决策的基本原则;2、决策的特征;3、决策的类型。
简单应用:1、决策的普遍性; 2、决策的程序。
综合应用:1、决策的方法。 
 
第六章 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企业战略构成要素;了解战略管理的定义;阐述行业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掌握密集性成长、一体化成长和多样化成长战略;阐述事业层战略;描述战略管理的过程。
 
第一节 战略与战略管理
一、什么是战略
(一) 战略的定义
(二) 战略的特征
(三) 战略构成要素
二、什么是战略管理
(一) 战略管理的定义
(二) 战略管理的边界
第二节 战略管理过程
一、确定组织使命
二、战略分析
(一) 外部环境分析
1、 宏观环境分析
2、 产业环境分析
3、 竞争对手分析
(二)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三、战略选择
四、战略实施
五、战略控制
第三节 组织的战略层次
一、公司层战略
(一) 稳定战略
(二) 增长战略
(三) 紧缩战略
(四) 公司业务组合矩阵
二、事业层战略
(一) 成本领先战略
(二) 差异化战略
(三) 集中化战略
三、职能层战略
(一) 营销战略
(二)财务战略
(三)研究与开发战略
(四)人力资源战略 
 
第六章考核要求
识记: 战略;战略管理;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
领会:1、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2、职能层战略。
简单应用:1、战略管理过程;2、事业层战略。
综合应用:1、行业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2、企业的总体成长战略。 
 
第三篇 组织 
 
第七章 组织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识别实体组织和组织职能;掌握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描述划分部门的方法;识别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了解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掌握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和职能职权;了解组织变革的过程、动力和阻力;阐述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的定义
(一) 实体组织
(二) 组织职能
二、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基本问题
一、劳动分工
二、统一指挥
三、直线与参谋
(一) 直线、参谋及二者关系
(二) 职权与权力
四、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一) 管理幅度
(二) 管理层次
(三) 扁平结构和高耸结构
五、集权与分权
(一) 组织中的集权倾向
(二) 评价分权程度的标志
(三) 授权
六、部门化
(一) 职能部门化
(二) 产品部门化
(三) 区域部门化
(四) 顾客部门化
(五) 工艺部门化
第三节 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
一、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
(一)机械式组织
(二)有机式组织
二、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
(一)战略与结构
(二)规模与结构
(三)技术与结构
(四)环境与结构
第四节 组织结构的形式
一、直线制结构
二、直线职能制结构
三、事业部制结构
四、矩阵型结构
五、控股型结构
六、网络型结构
第五节 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
(一) 解冻
(二) 变革
(三) 冻结
二、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 组织变革的动力
(二) 组织变革的阻力
(三) 降低阻力的措施
三、组织变革的趋势
(一) 组织结构扁平化
(二) 组织运行柔性化
(三) 组织边界模糊化
(四) 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七章考核要求
 
识记:组织;组织结构;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组织变革。
领会:1、实体组织和组织职能的不同;2、机械式组织与有机式组织的区别;3、划分部门的方法;4、职权的类型。
简单应用:1、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2、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综合应用:1、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2、组织结构设计的权变因素;3、组织变革的趋势。 
 
第八章 组织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组织文化的特征和功能;明确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内容;描述组织文化的类型;理解组织文化的形成机制;阐述组织文化建设的程序和方法。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定义、特征与构成
一、组织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一)组织文化的定义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
1.实践性
2.独特性
3.可塑性
4.综合性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一)组织文化的结构
1、物质层
2、制度层
3、精神层
4、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
1、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
2、组织文化的隐性内容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类型
一、迪尔与肯尼迪的分类
(一)硬汉型文化
(二)玩命工作—拼命享受型文化
(三)赌徒型文化
(四)过程型文化
二、丹尼森—达夫特的分类
(一) 适应性/企业家精神文化
(二)使命型文化
(三)小团体式文化
(四)官僚制文化 
三、权力分配角度的分类
(一)权力导向型文化
(二)角色导向型文化
(三)任务导向型文化
(四)员工导向型文化
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形成机制
一、组织文化的功能
(一)组织文化的导向功能
(二)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
(三)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
(四)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
(五)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
二、组织文化的形成机制
1.组织文化是一定环境中组织为求得生存发展而形成的
2.组织文化发端于少数人的倡导与示范 
3.组织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 
第四节 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文化建设模型
二、如何进行精神文化的建设
(一)组织文化诊断
(二)组织文化的再定位
(三)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三、如何进行制度文化的建设
(一)构建“理念—典型案例—管理机制”的完整的文化建设流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文化建设相适应
四、组织文化建设的一般性方法
1.示范法
2.激励法
3.感染法
4.自我教育法
5.灌输法
6.定向引导法 
 
第八章考核要求
识记: 组织文化;显性内容;隐性内容。 
领会:1、组织文化的特征和功能;2、组织文化的结构;3、组织文化建设的程序和方法。
简单应用:1、组织文化的类型;2、组织文化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
综合应用:组织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识别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描述工作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明确人员选聘的方式;理解效度与信度;阐述主管人员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绩效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1.确定和选聘有能力的员工
2.塑造能适应组织和不断更新技能的能干的员工
3.使员工能长期地保持高绩效并形成对组织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第二节 人员配备
一、工作分析
(一) 工作分析
(二) 职务说明
(三) 职务规范
工作分析的方法
1.观察法
2.面谈法
3.关键事件法
4.问卷法
二、人力资源规划
1.通过任务目标分析,确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2.通过职位分析,确定具体的职位空缺计划
3.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制定满足未来人力资源需要的行动方案
三、招聘与解聘
(一)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外部招聘具有许多优点:
1.应聘者具有“外来优势”
2.外部招聘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3.外部招聘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外部招聘也有许多局限性:
1.外聘者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
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
3.打击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二)内部提升
内部提升是指在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感的更高职务。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同外部招聘一样,内部提升制度也可能带来某些弊端。
1.引起同事的不满
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四、甄选
甄选是对申请者进行甄别和筛选,以确保最合适的候选人得到这一职务。
(一)效度和信度
效度是指管理者所使用的任何甄选手段与有关工作标准之间存在确实的相关关系。
信度指明一种手段是否能对同一事物作出持续一致的测量
(二)甄选手段
1.申请表
2.笔试
3.绩效模拟测试
4.面谈
5.履历调查
6.体格检查
第三节 培训与开发
一、定向
二、人员培训
(一)在岗培训
1.示范
2.指导
3.岗位轮换
4.业余进修
(二)脱岗培训
1.课堂讲授法
2.视听教学法
3.研讨法
4.角色扮演法
5.案例分析法
6.商业游戏
7.网络培训
三、职业生涯规划
1.探索阶段
2.确立阶段
3.维持阶段
4.衰退阶段
第四节 绩效评估与报酬
一、绩效评估
(一)绩效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二)绩效评估的内容
1.贡献考评
2.能力考评
(三)绩效评估方法
1.书面描述法
2.关键事件法
3.评分表法
4.行为定位评分法
5.多人比较法
6.目标管理法
二、报酬
(一)直接薪酬
1.正薪
2.奖金
3.津贴
4.股权
(二)间接薪酬
1.社会保障计划
2.企业福利
3.延期支付
 
 
第九章考核要求
识记: 人力资源管理;职务说明;职务规范;效度;信度。
领会:1、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2、工作分析的内容和方法;3、职务规范和职务说明。
简单应用:1、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2、人员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综合应用:1、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2、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方法。
 
 
第十章 领导行为 
 
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领导的概念;领会领导者的权力基础;解释各种领导理论及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阐述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第一节 领导的概念
一、领导的概念
二、领导者的权力
1、惩罚权
2、奖赏权
3、合法权
4、模范权
5、专长权
第二节 领导者特质理论
一、对伟人论的否定
二、国外对领导者具有的素质的研究
1.德鲁克的观点
2.美国管理协会的调查意见
3.十大条件论
三、我国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
(一)政治素质
(二)知识素质
(三)能力素质
(四)身心素质
第三节 领导行为理论
一、专制、民主和放任自流领导方式
1.专制方式
2.民主方式
3.放任自流方式
二、领导的连续统一体
三、管理系统理论
(一) 管理方式1:压榨和权威式的
(二) 管理方式2:开明和权威式的
(三) 管理方式3:协商式的
(四) 管理方式4:集体性参与的
四、两维理论
1.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2.管理方格理论
3.PM型领导模式
第四节 领导权变理论
一、菲德勒(F.E.Fiedler)模式
二、“途径─目标”理论
三、领导规范模式
四、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
五、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第五节 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一、领导工作的要求
1.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2.加强直接管理
3.保证组织内外沟通联络渠道的畅通
4. 运用适宜的激励措施的方法
二、科学地配备主管人员
三、科学地运用领导艺术
1.待人艺术
2.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 
 
第十章考核要求
识记:领导;领导艺术;领导素质。
领会:1、领导的含义;2、领导者的权力基础;3、领导理论的类型。
简单应用:1、领导权变理论;2、菲德勒模式的现实意义。
综合应用:1、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第 十一 章 激励 
 
学习目的与要求:阐述激励的含义和作用;了解激励理论的发展过程;概述有关激励理论的内容;解释如何进行有效激励。
 
第一节 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过程
(一)需要
(二)动机
(三)行为
(四)需要、动机、行为与激励
三、激励的作用
1.激励有助于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
2.激励有助于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 激励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
4.激励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企业目标
第二节 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1、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2、五种需要之间的递进规律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二)双因素论
1、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2、对双因素论的简要评价
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三)“ERG”理论
1、ERG理论的内容
2、 ERG理论的主要特点
(四)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1、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
2、研究成就需要理论的意义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Process Theories)
(一)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1、期望理论的内容
2、期望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二)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
1、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的内容
2、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模式的应用
(三)公平理论
1、公平理论的内容
2、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
1、强化的类型
2、强化的时间安排
3、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二)归因理论
人们成功和失败行为的影响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三)挫折理论
1、挫折的概念
2、挫折产生的原因
3、挫折心理的表现
四、综合激励模式
1、综合激励模式的内容
2、综合激励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第三节 如何提高激励的有效性
一、激励的手段和方法
1.思想政治工作
2.奖惩
3.工作设计
4.职工参与管理
5.培训激励
6.榜样激励
二、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1.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
2.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
3.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
4.激励时要因人制宜
5.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第十一章考核要求
 
识记: 激励;需要;动机;正强化;负强化。
领会:1、激励的含义和作用;2、各种激励理论的内容。
简单应用: 1、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的运用。
综合应用:1、简述激励的过程;2、如何进行有效激励。
 
 
第十二章 信息沟通 
 
教学目的与要求:阐述信息沟通的概念和过程;了解信息沟通的目的和作用;描述信息沟通的形式和方法;分析信息沟通的障碍;掌握提高沟通技能的方法。 
 
第一节 沟通的含义和过程
一、 沟通的含义
(一)什么是沟通
(二)怎样理解沟通
(三)沟通的重要性
1、沟通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2、沟通有助于管理者更好的决策
3、沟通能有效激励员工
二、沟通的过程情境
(一)沟通的目的
(二)沟通的过程
沟通的构成要素:信息源、信息、编码、通道、解码、接受者和反馈。
三、沟通的网络模式
(一)链式沟通
(二)环式沟通
(三)Y式沟通
(四)轮式沟通
(五)全通道式沟通
第二节 沟通的分类及特点
一、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
(一) 人际沟通
(二) 组织沟通
二、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一)正式沟通
1、上行沟通
2、下行沟通
3、交叉沟通
(二)非正式沟通
1、单线式
2、流言式
3、随机式
4、集群式
三、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一)语言沟通
1、书面语言沟通
2、口头语言沟通
(二)非语言沟通
(三)电子媒介沟通
1、计算机网络系统
2、无线通讯技术
四、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一)单项沟通
(二)双向沟通
五、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一)直接沟通
(二)间接沟通
第三节 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一、消除沟通障碍
(一)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1、语言障碍
2、信息损耗
3、选择性知觉
4、地位差异
5、信息传递方式
6、地理障碍
7、信息超负荷
(二)沟通环境方面的障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2、组织结构的影响
3、组织文化的影响
二、正确选择沟通方法
(一)组织中常用的沟通方法
1、发布指示
2、形成例会制度
3、提倡个别交谈
4、鼓励平行交流
   5、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二)组织沟通方法有效性
三、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技能
(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准确、正确地应用语言
2、不伤对方的面子与自尊
3、说话的方式
(二)养成积极倾听的习惯
1、倾听的作用
2、影响倾听的障碍
3、学会倾听
(三)改进沟通态度,建立相互信任 
 
第十二章考核要求
识记:沟通;沟通网络;人际沟通;组织沟通。
领会:1、信息沟通的目的和作用;2、信息沟通的基本过程;3、信息沟通的原则和要求。
简单应用:1、信息沟通的形式和方法;2、信息沟通中的障碍因素。
综合应用:1、沟通网络的模式和特点;2、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技能。
 
 
第十三章 群体与团队协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群体和团队的概念和特征;了解群体和团队的类型;识别群体和团队的差异;分析群体和团队的运行的因素;掌握群体和团队的冲突及协调;描述群体和团队的发展阶段;掌握高效率团队建设的步骤。
第一节 群体与团队的基本认识
一、群体与团队的概念和特征
(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群体是有一定目标、组织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人的集合体。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二)团队的概念和特征
团队是由少数为达到共同目标具有互补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标及方法并共同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
1、目标明确
2、界限不明
3、角色分工
4、对于共同目的的承诺
5、领导和结构
6、责任心
7、公平的绩效评估
8、相互信任
二、群体与团队的类型
(一)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群体
3、内群体与外群体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二)团队的类型
1、工作团队、任务团队、管理团队、虚拟团队和质量圆桌
2、工作群体、伪团队、准团队、真团队和高效团队
3、工作团队、项目和开发团队、平行团队和管理团队
4、职能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虚拟团队和跨职能团队
三、群体与团队的差异
1、领导权
2、责任的承担
3、目标
4、工作产品
5、沟通
6、有效性
7、工作风格
四、群体与团队的构成要素
(一)群体的构成要素
1、规范
2、地位
3、角色
4、权威
5、成员间的关系
(二)团队的构成要素
1、目标
2、相互依赖
3、承诺
4、责任
五、影响群体与团队运行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
1、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2、观众效应和共同活动效应
(二)规模
(三)目标
(四)结构
(五)规范
(六)凝聚力
第二节 群体与团队内的冲突与协调
一、冲突的性质
1.冲突和竞争
2.冲突观念的演变
二、冲突的来源
1.沟通因素
2.结构因素
三、冲突的协调
(一)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
1、设置超级目标
2、采取行政手段
3、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
(二)引起冲突的策略
1、委任态度开明的管理者
2、鼓励竞争
3、重新编组
第三节 高效率工作团队建设
一、群体与团队的发展阶段
1.形成阶段
2.震荡阶段
3.规范阶段
4.运行阶段
5.整休阶段
二、让群体发展为团队
1.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群体活动中心明确
2.给群体必要的发展时间
3.进行有效的团队领导
三、建设高效率的工作团队
(一)高效率工作团队的标准
(二)创建成功团队的关键因素
(三)建设成功团队的具体步骤
四、团队高效率运作中的领导协调
(一)在维护关系方面
(二)在履行任务方面
 
第十三章考核要求
 
识记:群体;团队;群体规范;角色;冲突;团队建设。
领会:1、群体与团队的特征;2、群体与团队的差异。
简单应用:1、群体与团队的发展阶段;2、影响群体与团队运行的因素。
综合应用:1、建立高效率的工作团队;2、协调群体与团队内的冲突。
 
 
第十四章 控制的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控制及管理工作的概念;描述控制工作的类型;了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解释管理控制的特点;分析控制过程的步骤;掌握有效控制系统的特性及有效控制的原则。
 
第一节 控制的类型和作用
一、什么是控制
(一)控制的概念
(二)管理控制的特点
1、管理控制具有整体性
2、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
3、管理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控制
4、管理控制是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1、计划是控制工作的依据
2、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
三、控制的类型
(一)按控制点的位置划分
1、 事先控制
2、 过程控制
3、 事后控制
(二)按照控制源划分
1、正式组织控制
2、群体控制
3、自我控制
(三)按照控制信息的性质划分
1、反馈控制
2、前馈控制
(四)按逻辑发展划分
1、试探性控制
2、经验控制
3、推理控制
4、最优控制
(五)按控制的手段划分
1、直接控制
2、预防性控制
第二节 控制工作
一、制定标准
(一)控制标准及其种类
1、经验标准
2、统计标准
3、技术标准
(二)控制重点与标准的选择
1、时间标准
2、数量标准
3、质量标准
4、成本标准
(三)控制标准水平的确定
1、计划目标导向原则
2、先进合理性原则
3、适度柔性原则
二、衡量绩效
(一)绩效衡量的基本要求
1、实用性
2、可靠性
3、实时性
4、经济性
(二)衡量实际绩效的方法
1、亲自观察
2、分析报表资料
3、召开会议
4、抽样调查
(三)衡量绩效的有效性
1、利用预警指标
2、确定合适的衡量频度
3、及时处置衡量结果
4、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三、纠正偏差
(一)纠正偏差的过程
1、偏差产生原因的分析
2、采取恰当的纠偏措施
(二)纠正偏差工作的基本要求
1、及时性
2、综合性
3、适合性
4、适度性
第三节 控制的内容
(一)对人员的控制
(二)对财务的控制
(三)对作业的控制
(四)对信息的控制
(五)对组织效率的控制
第四节 有效控制
一、控制的原则
1.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
2.控制应该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3.控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4.控制工作应注重经济性
5.控制应该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6.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7.控制工作应注重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管理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控制系统
1、管理控制系统的特征
2、管理控制系统与人的行为
3、正式的管理控制系统
4、非正式的管理控制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
1、决策系统分析
2、信息需求分析
3、决策集成
4、信息处理设计 
 
第十四章考核要求
 
识记:控制;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
领会:1、控制工作的步骤;2、控制类型的划分
简单应用:1、管理控制的特点;2、控制工作的要求。
综合应用:1、控制与计划的关系;2、有效控制系统对信息的基本要求。
 
 
第十五章 控制的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阐述预算的概念、作用和类型;了解预算的方法;掌握作业控制的方法;了解和掌握审计控制的方法。
 
第一节 预算控制
一、预算及预算的作用
1、明确工作目标
2、协调部门关系
3、控制日常活动
4、考核业绩标准
二、预算的种类
(一)按综合程度不同可将预算分
1、一般预算
2、全面预算
(二)按预算的内容可分
1、收支预算
2、时间、空间、原材料和产品产量预算
3、基本建设费用预算
4、现金预算
5、资产负债预算表
三、编制预算的步骤
四、几种常用预算编制方法
(一)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
(二)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
五、预算的局限性
1、容易导致控制过细
2、容易导致本位主义
3、容易导致效能低下的缺点
4、预算的最大缺陷是缺乏灵活性
第二节 作业控制
(一)成本控制
(二)采购控制
(三)质量控制
(四)库存控制
第三节 审计控制
(一)财务审计
(二)管理审计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第十五章考核要求
 
识记: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管理审计。
领会:1、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的思想;2、预算的作用;3、预算的方法。
简单应用:1、预算的种类;2、作业控制的方法。
综合应用:1、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
 

自学社 蒙ICP备09002309号 Power by: 自学社
Please change your screen resolutidn to1024×768 Total ,
Copyright © 2009-20010 自学社 (www.zxsh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op